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

凍傷(frostbite)和凍瘡(pernio)有什麼不一樣?

凍傷 (frostbite)

發生在零度以下(會結冰)的環境

 

原因:

1.      血管收縮,血液流動淤積,組織缺氧。

2.      細胞組織結凍,導致細胞死亡、電解質失衡。

3.      解凍回溫之後,皮膚產生發炎反應。

 

常見部位:

手指、腳趾、耳朵、臉頰。

 

症狀:

冷、麻、痛。

回溫之後會刺痛、紅腫、起水泡。

嚴重凍傷者血管、神經、肌肉組織都有可能受損

 

處理方式:

盡快回溫!盡速就醫!

患部浸泡與體溫相近的溫水(37-39C)做回溫。

 

凍傷後的表現

(出自教科書表格,僅供專業人士參考)

預後較好

看到一些大顆的水泡在手腳末端稍

快速的恢復知覺

快速地恢復到正常體溫

壓迫放開可觀察到血液回流(blanching)

回溫之後皮膚呈現粉紅色

預後較差

(較嚴重的表現)

皮膚呈現硬、白、冷、無知覺

回溫後仍然呈現冷冷發紫的皮膚,沒有產生水泡

看到大顆深色血泡

有乾性壞疽徵兆

有一些全身性的表現,例如發燒或心跳加速,代表有組織壞死的狀況

壓迫處呈現紫色或深紅色皮膚

經過解凍後又再次結凍的傷害(Freeze–thaw–refreeze injury)

 

 

凍瘡 (Pernio, chilblains)

不用到零度就有可能發生

台灣通常在10度左右的寒流就會出現凍瘡

 

原因:

低溫造成血管與組織的傷害與不正常發炎。

 

部位:

手指、腳趾、耳朵、鼻子、腳跟

 

症狀:

紅色、紅紫色斑塊,合併有刺痛感

 

處理方式:

保溫,避免手腳末稍處於太冷的環境。

有些人跟紅斑性狼瘡、自體免疫疾病、血液疾病有關,建議至醫療院所就診檢查。

戒菸。


皮膚可能出現的一些冷傷害(零度C,冰點以上)

(出自教科書表格,僅供專業人士參考)

­血管收縮 Vasoconstriction

­Hunting reaction

­Immersion foot

­Pulling-boat hands

­肢端發紺 Acrocyanosis

­凍瘡 Chilblains

­冷造成的蕁麻疹 Cold urticaria

­冷造成的脂層炎 Cold panniculitis

­Erythromelalgia

­雷諾氏現象 Raynaud phenomenon

­Sclerema neonatorum (新生兒)

­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 of the newborn (新生兒)

­網狀青斑 Livedo reticularis

­冷凝球蛋白血症 Cryoglobulinemia

­冷凝集素 Cold agglutinins

­冷凝纖維蛋白血症 Cryofibrinogenemia


參考資料:

Fitzpatrick’s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chapter 98: cold injury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