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

肚臍陳垢多年不清 慘遭念珠菌感染 (刊登於自由時報)

 2021-01-30

文/胡怡萱

一位60歲左右的先生走進診間,表明日前覺得肚子癢癢的不舒服,原本不以為意,後來發現衛生衣上沾到了黃色像膿一樣的分泌物,濕濕黏黏的,低頭看了看才發現,肚臍周圍都起紅疹破皮了,因此趕緊來看皮膚科。


筆者仔細觀察他的皮膚病灶,呈現紅腫且表面糜爛破皮,合併有分泌物,是念珠菌的表現。原來這位先生平時不曾清潔過肚臍,身材較胖,又是容易流汗的體質,雖然現在是冬天,但穿著多件保暖衣物之後,仍導致皮膚悶熱,並引起念珠菌感染。


念珠菌的感染通常好發在身體潮濕悶熱的部位,像是口腔、腋下、胯下、私密處,如果手部需要長時間碰水,也可能發作在指縫和指甲上,一些比較豐滿或者是身形福態的民眾,還會出現在胸下、腹部等皮膚皺摺處。如果有肥胖、糖尿病、免疫力低下的族群,更是好發念珠菌的危險因子。


典型念珠菌感染的病灶,呈現紅色斑塊,表面有潮濕感,容易發紅破皮,並以衛星狀往外擴散。治療首要是保持患部乾燥通風,並給予外用或口服抗念珠菌藥物。


正確清理肚臍 保持乾燥

其實,肚臍中容易卡油垢、汗水、還有皮膚代謝的角質,如果又因為悶熱或疏於清潔,容易增加感染的機會,但也不建議錯誤或過度清潔,之前曾有新聞報導亂清肚臍導致腹膜炎的嚴重案例。


假使肚臍的陳年汙垢不易清潔,可先以嬰兒油或潤膚油軟化後輕輕除去。後來我教導這位先生正確清理肚臍,保持肚臍乾燥,病灶痊癒後,也不再復發了。


原文連結

https://health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428922

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

如何避免灰指甲擴散,皮膚科醫師教你12個小秘訣

得了灰指甲的人,最怕的就是灰指甲擴散到其他指甲,或者是治療好了又再次感染,其實如果有注意以下幾點,就會大大降低擴散的機率!


1.    如果去公共場所盡量不要赤腳,最好要穿拖鞋,溫暖潮濕的地板較容易滋生和散佈黴菌,例如:健身房、SPA、游泳池、更衣室等等。

2.    灰指甲治療完成後,建議可以把之前舊的鞋子丟掉,或者可用紫外線或是臭氧等的方式徹底殺菌。

3.    每天換穿洗乾淨的襪子,如果襪子濕了也要再馬上換一雙。

4.    鞋子選擇合腳且透氣的,材質可以選擇皮革、帆布、或是網狀透氣材質。

5.    有備用鞋。可以兩~三雙鞋子輪流穿,穿完之後至少有24小時讓鞋子乾燥通風的時間。

6.    在鞋子內撒香港腳粉劑。

7.    指甲不要留太長。

8.    使用指甲剪之前先用酒精消毒。

9.    不要和其他人共用指甲剪、鞋子、毛巾或其他會接觸到腳部的個人衛生用品。

10. 皮膚乾燥處需要擦乳液,乾裂的皮膚容易成為細菌、黴菌入侵的破口。

11. 保持腳部的乾淨與乾爽。

12. 如果得了香港腳要趕緊治療,避免黴菌擴散到指甲。


參考資料:

美國皮膚科醫學會衛教文章

https://www.aad.org/public/diseases/a-z/prevent-another-nail-infection


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

「冷疹」與「熱疹」不分軒輊的皮膚科診間,冬天常見的皮膚困擾

最近寒流一波波籠罩全台,暖暖包還賣到缺貨,走在街頭,圍巾和帽子是基本配備,天氣真的太冷了,不過最近門診常常遇到的狀況是...

👱‍♀️20多歲的捲髮女:醫生醫生,我這兩天背後好癢喔,還會長一顆一顆的。

👩‍⚕️胡醫師:好,我幫你看看,衣服拉起來喔... 嗯,這個是熱疹,你最近有沒有穿發熱衣?

👱‍♀️捲髮女:有啊,前幾天寒流的時候會穿發熱衣,所以是太悶了嗎?

👩‍⚕️胡醫師:那最近先不要穿(發熱衣),讓皮膚透透氣,我開藥給你擦。

👱‍♀️捲髮女:還有一個地方,醫生,我的小腿會脫皮耶。

👩‍⚕️胡醫師:嗯... 小腿是太乾燥了喔,要擦滋潤的乳液或乳霜。

所以一個人身上,同時出現 乾冷 & 悶熱 導致的皮膚問題,實在是很令人困擾

冷天的皮膚問題:

由於氣溫下降,導致皮膚出油下降。
洗澡洗很燙。
清潔過度、不愛擦乳液。

而導致...

☑️皮膚乾燥、脫皮
☑️乾燥性皮膚炎
☑️手腳龜裂、傷口疼痛


冷天為了保暖而造成的皮膚問題:

由於穿發熱衣、磨毛/刷毛衣褲、加厚褲襪、雪靴,而導致...
☑️熱疹
☑️汗疹
☑️濕疹
☑️香港腳、股癬

吃太燥熱(例如:薑母鴨、麻油雞、羊肉爐)、刺激性、辛辣口味的食物,而導致...
☑️毛囊炎、釘子

使用暖暖包、電毯、電暖爐,而導致...
☑️低溫燙傷

冷天而加重原本的慢性皮膚問題:

☑️乾癬
☑️異位性皮膚炎
☑️脂漏性皮膚炎
☑️乾燥性皮膚炎
☑️酒糟 (喝熱飲、熱湯)

冬天保暖須注意:

穿保暖衣物要小心流汗悶熱,末梢手腳一樣要保暖,皮膚乾燥多擦乳液!

#乾燥性皮膚炎 #乾冷 #乾裂 #皮膚炎 #保暖小物 #防寒 #抗寒 #熱疹

---

p.s. 之前天氣冷的時候女兒身體上長了一些疹子,我女兒說是冷疹,博君一笑,事實上並沒有冷疹這個名詞

延伸閱讀:

乾燥性皮膚炎的4種NG行為
https://skindrhu.blogspot.com/2020/11/ng.html

凍傷(frostbite)和凍瘡(pernio)有什麼不一樣?

還可以用聽的:

凍傷(frostbite)和凍瘡(pernio)有什麼不一樣?

凍傷 (frostbite)

發生在零度以下(會結冰)的環境

 

原因:

1.      血管收縮,血液流動淤積,組織缺氧。

2.      細胞組織結凍,導致細胞死亡、電解質失衡。

3.      解凍回溫之後,皮膚產生發炎反應。

 

常見部位:

手指、腳趾、耳朵、臉頰。

 

症狀:

冷、麻、痛。

回溫之後會刺痛、紅腫、起水泡。

嚴重凍傷者血管、神經、肌肉組織都有可能受損

 

處理方式:

盡快回溫!盡速就醫!

患部浸泡與體溫相近的溫水(37-39C)做回溫。

 

凍傷後的表現

(出自教科書表格,僅供專業人士參考)

預後較好

看到一些大顆的水泡在手腳末端稍

快速的恢復知覺

快速地恢復到正常體溫

壓迫放開可觀察到血液回流(blanching)

回溫之後皮膚呈現粉紅色

預後較差

(較嚴重的表現)

皮膚呈現硬、白、冷、無知覺

回溫後仍然呈現冷冷發紫的皮膚,沒有產生水泡

看到大顆深色血泡

有乾性壞疽徵兆

有一些全身性的表現,例如發燒或心跳加速,代表有組織壞死的狀況

壓迫處呈現紫色或深紅色皮膚

經過解凍後又再次結凍的傷害(Freeze–thaw–refreeze injury)

 

 

凍瘡 (Pernio, chilblains)

不用到零度就有可能發生

台灣通常在10度左右的寒流就會出現凍瘡

 

原因:

低溫造成血管與組織的傷害與不正常發炎。

 

部位:

手指、腳趾、耳朵、鼻子、腳跟

 

症狀:

紅色、紅紫色斑塊,合併有刺痛感

 

處理方式:

保溫,避免手腳末稍處於太冷的環境。

有些人跟紅斑性狼瘡、自體免疫疾病、血液疾病有關,建議至醫療院所就診檢查。

戒菸。


皮膚可能出現的一些冷傷害(零度C,冰點以上)

(出自教科書表格,僅供專業人士參考)

­血管收縮 Vasoconstriction

­Hunting reaction

­Immersion foot

­Pulling-boat hands

­肢端發紺 Acrocyanosis

­凍瘡 Chilblains

­冷造成的蕁麻疹 Cold urticaria

­冷造成的脂層炎 Cold panniculitis

­Erythromelalgia

­雷諾氏現象 Raynaud phenomenon

­Sclerema neonatorum (新生兒)

­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 of the newborn (新生兒)

­網狀青斑 Livedo reticularis

­冷凝球蛋白血症 Cryoglobulinemia

­冷凝集素 Cold agglutinins

­冷凝纖維蛋白血症 Cryofibrinogenemia


參考資料:

Fitzpatrick’s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chapter 98: cold injury

健身初心者心得分享~一起變健康吧!

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一篇文章,是描述台灣的民眾從學生時期開始,學校所安排的體育課就非常不足,出了社會忙於工作或步入家庭,也沒有空運動,直到年紀增長,覺得這裡痠那裡痛,才驚覺身體機能下降,趕緊跑去運動時,又很容易產生運動傷害,因此還是無法持續運動

 

看到這裡會不會心有戚戚焉?我原本也完全跟上述的一樣,說來慚愧,高中畢業之後就沒有規律運動,在馬偕紀念醫院當主治醫師的時候懷第二胎,身體的狀態比第一胎差很多,產後容易這裡痠、那裡痛,去做spa按摩放鬆也只能暫時舒緩個幾天,我就想說,該是正視自己身體健康的時候了。

 

一開始,我有關注運動與營養相關的Youtuber,並流覽一些網路文章,當然,盡量要找專業人士寫的(像是營養師、有運動醫學背景的人、復健科醫師等等),如果是一般媒體整裡後的資料則須查證,簡單的說,有動比沒動好,先動起來最重要!有正確的運動和訓練則可以更加促進健康,在公園甩手是活動不算是運動喔!WHO2020的最新guidelines指出,18~64歲的成年人,一週要中強度的有氧運動150~300分鐘,或是高強度的有氧運動75~150分鐘,以及一週兩次的阻力(肌力)訓練,參考資料附在下方,有興趣可以直接搜尋原文。

References:

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. Bull FC, et al. Br J Sports Med 2020;54:1451–1462. doi:10.1136/bjsports-2020-102955

 

我從2020年年中重拾運動,一開始是報名國民運動中心的團體課程,想說先試試水溫,結果第一次上完課,發現自己體力居然比我年長的同學還差!不過當後來加入了健身房的教練課,肌力與耐力增加,新手蜜月期進步幅度大,對比在運動中心的課程表現,真的進步很多。

 

生活中的變化,就是抱小孩可以抱更久(媽媽界指標),抬嬰兒車上階梯變輕鬆,10多公斤的兒子可以抱著玩飛高高,將近20公斤的女兒可以背著在家裡走一圈,上班比較不會肩頸痠痛,Spa館很久沒去報到了。


體態的變化還不太明顯,真的不用怕練太壯,因為要練壯是很花時間和心力的,不過目前腰圍有少3公分,體脂也有些微下降,偶爾吃大餐不用怕體重馬上飆高。

 



我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,原來舉重用的空槓就有20公斤!女用槓或練習槓也有個10~15公斤,伏地挺身目前還有個斜度,照片中藍色的管子有8kg,負重弓步蹲全身的肌肉都要參與,期待自己越來越進步喔。


以下提供給大家幾個重拾運動的小撇步:

1.      找幾個自己的role model,現在網路資訊非常發達,可以追電視明星,也可以追國內外YoutuberIG網紅,或是身邊正好有認識的厲害朋友也很棒,設定自己想要的目標,可以是體態(例如:三圍)、體脂率,或是完成一件以前無法做到的運動。

2.      運動的地方越方便越好,最好在家附近或是上班的附近,減低出門運動的閾(ㄩˋ)值,如果有家人或朋友可以一起運動更好。

3.      長期沒有運動習慣的人重拾運動,最好先找專業教練帶(不單指健身教練,像是游泳、跆拳道,很多運動都需要專業的教練),教練的資質需要篩選,在沒有肌力與心肺基礎的時候,自行跟著影片做運動、甚至做高強度間歇訓練(HIIT, Tabata),產生運動傷害的風險很高。 


像我N年沒有認真運動的人都可以做到了,希望大家也能藉由我這篇文章重拾動力,一起變健康吧!

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

小朋友的環狀紅斑,不要都當做黴菌圈!

之前曾經會看到一些網路社團分享,小朋友身體有環狀紅疹,就是感染「黴菌圈」,不過對皮膚科醫師來說,環狀紅斑其實要想的疾病可多了! 

 
首先,環狀病灶就有分很多種,例如說:是否有輕微脫皮、脫屑,環形是一個一個分開的還是有相連,半個圓或弧形,或是標靶樣/靶心樣病灶(同心圓)… 總之光是形狀不同,懷疑的疾病就很不一樣。 
(皮膚科關於環形的形容詞:figurate, annular, circinate, arcuate, targetoid, polycyclic) 

以下介紹5個比較常見的小朋友環狀紅斑 

體癬 (Tinea)

黴菌的感染,很容易以環狀紅斑做為表現,並且有脫皮、脫屑、皮膚粗糙感,由於黴菌在皮膚上擴散的時候,會由內往外逐漸擴散,因此在最外圍的皮膚,症狀會最嚴重、最明顯。
有時候如果症狀不明顯,並不會呈現典型的環狀,那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?皮膚科有一個專業的檢查,是顯微鏡皮屑檢驗,醫師先在皮膚上採樣少量皮屑,再用顯微鏡檢查是否有黴菌的蛛絲馬跡。 

由於台灣氣候潮濕悶熱,很難完全避免黴菌感染,像是香港腳一樣是黴菌感染,在皮膚科門診中,就不時有家長或長輩得香港腳,傳染給小朋友,或是自己的香港腳,感染到腳指甲變成灰指甲。 

 黴菌的治療需要耐心,需要持續治療到症狀完全解除,如果提早停藥,很容易復發。 

異位性皮膚炎 (Atopic dermatitis) 

在皮膚科門診中,一歲以下的異位性皮膚炎寶寶,有時候會呈現環狀紅斑,推測可能跟皮膚屏障受損、皮膚乾燥有相關性,或類似錢幣樣濕疹(nummular eczema)的外觀。
(圖片取自醫學期刊)

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有以下幾個原則:
皮膚紅疹有慢性反覆性發作。 
皮膚容易搔癢。 
發作在特定部位:嬰幼兒容易發作在臉部或四肢的外側(伸側)。 
自己或家人有相關的異位性體質(異位性皮膚炎、過敏性鼻炎、氣喘)。  

關於異位性皮膚炎,有很多生活上的注意事項,之後再慢慢跟大家分享。 

玫瑰糠疹(Pityriasis rosea)

玫瑰糠疹(pityriasis rosea)不是玫瑰疹(Roseola infantum)喔! 

這個疾病比較常發作在青少年或年輕成人,目前成因不明,可能跟病毒感染有關,在春天、秋天季節轉換的時候容易出現,皮膚表現會有輕微脫皮的粉紅色紅斑,也有類似環狀紅斑的疹子。 

玫瑰糠疹的介紹,可以參考這篇: 
背後長聖誕樹的病,玫瑰糠疹 

蕁麻疹(Urticaria) 

蕁麻疹俗稱風疹塊,有點像比較大的蚊子包一樣,來的快去的也快,是由於一些過敏原、食物、藥物或是感染等等的刺激,造成身體的免疫系統快速的產生過敏反應。 蕁麻疹的疹子可以出現在身體的任何一處,粉紅色大小不一的腫塊,有時也會呈現環狀。 

小朋友蕁麻疹的介紹,可參考這篇:
小朋友得蕁麻疹,和大人不一樣喔 

遠心性環形紅斑(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)

這個疾病比較少見,目前的成因也沒有完全釐清,推測可能跟過敏、藥物、感染、自體免疫疾病等等有關,紅斑會呈現環狀往外擴散,並且有一圈脫皮,這種遠心性環形紅斑比較常發作在腿部,而且會慢性反覆發作,需要比較詳細的追蹤與治療。 

以上是針對兒童環狀紅斑,提出五個比較常見的情況給大家參考,但診斷與治療,還是要交給醫療院所的專科醫師做評估,不同的疾病,治療上差異很大,像是黴菌和濕疹的用藥完全不一樣,建議大家不要自行判斷喔!

參考資料: 
1. Annular Erythema and Papules in Infantile Atopic Dermatitis. Acta Derm Venereol 2014; 94: 335–336 
2. Annular erythema in pediatric population. Indian J Paediatr Dermatol 2016;17:167-72. 
3. Annular skin lesions in childhood: Review of the main differential diagnoses. Our Dermatol Online. 2017;8(1):75-80. 
4. www.uptodate.com ©2020 UpToDate, Approach to the patient with annular skin lesions.

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

小孩頭上長一塊黃色的皮脂腺母斑,有病變可能嗎?

小朋友身上的胎記,總是少不了一些民俗傳說,有人說是床母蓋的印章,也有人說是前世留下的印記...


 什麼是皮脂腺母斑(nevus sebaceus)

皮脂腺母斑是一種比較少見的胎記,大概佔新生兒的0.3%左右,剛出生的時候不太明顯,通常要等到小孩比較大之後才看的出來。

 

皮脂腺母斑的外觀是?

在嬰幼兒時期,會比較偏向粉紅色到黃色的、稍微有凸起的斑塊,最常見分佈在頭皮或臉部,長在頭皮的話,有母斑的地方會沒有頭髮,而隨著年紀增長,母斑會有增厚的狀況,比較厚、比較突起,甚至有可能長出像疣一樣的贅生物。

 


為什麼我/我小孩會長皮脂腺母斑?

這個大多是自發性,也不一定有家族史。

 

長這個有什麼危險性嗎?該怎麼處理呢?

絕大多數的皮脂腺母斑都是良性的,屬於胎記的一種,通常不急著在嬰幼兒時期就進行手術,只要先規則追蹤即可。如果有外觀上的考量,可以在青少年時期,能夠配合局部麻醉時再進行手術。

 

雖然說皮脂腺母斑是良性的胎記,但是隨著年紀增長(成年之後),還是可能長出一些皮脂腺的良性腫瘤,極少數會長出皮脂腺惡性腫瘤、基底細胞皮膚癌(basal cell carcinoma)

 

還有一個罕見的疾病叫做皮脂腺母斑症候群(nevus sebaceus syndrome),會長很大片的皮脂腺母斑,並且可能合併體內器官(眼睛、骨骼、腦部)的異常,通常會有一些神經學的症狀。